【非会员可读】
2025年9月3日,中共在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活动。中共宣称“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引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欺天大谎,完全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本文将从22次大会战的角度,把抗日战争的真相揭开,用事实说话,看看谁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抗战中的22次大会战
1937年7月7日,在北平(今北京)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这之后八年,中国军队(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浴血奋战,其中投入十万以上兵力的大会战就有22次。这是中华民族用鲜血书写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用生命谱写的壮歌。
抗日战争中,国军投入兵力达500万人,除了22次大型会战外,还有1117次大型战斗(投入兵力1万到10万)、38,931次小型战斗(投入兵力万人以下)。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军作战伤亡3,227,926人、病亡422,479人,总计损失3,650,465人。其中206名国军将领捐躯,4,300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海军舰艇损失殆尽,75%的国军军力在战争中被消耗。抗战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计约5000万人以上,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日军则损失483,708人,伤者达1,934,820人。
国军与日军进行的22次大会战简要情况如下:
序号 | 会战名称 | 时间 yyyy/mm/dd | 国军参战兵力/ 战果 | 国军主要指挥将领 |
1 | 淞沪会战 | 1937/08/13 ~11/11 | 国军参战兵力75万/消灭日军伤亡10万 | 冯玉祥、顾祝同、陈诚、张治中 |
2 | 南京保卫战 | 1937/12/01 ~12/13 | 国军参战兵力10万/消灭日军1万 | 唐生智、孙元良、宋希濂 |
3 | 太原会战 | 1937/09/13 ~11/08 | 国军参战兵力35万/消灭日军2万 | 阎锡山、卫立煌、孙连仲、傅作义、郝梦龄(殉国)、王靖国 |
4 | 徐州会战 | 1938/01/04 ~05/21 | 国军参战兵力70万/消灭日军4万 | 李宗仁、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庞炳勋、王铭章(殉国) |
5 | 兰封会战(河南兰封地区) | 1938/05/21 ~06/ | 国军参战兵力5万/消灭日军5000人 | 程潜、薛岳、邱清泉、桂永清、宋希濂、杜聿明、龙慕韩 |
6 | 武汉会战 | 1938/06/ ~10/ | 国军参战兵力100万/消灭日军10万 | 陈诚、白崇禧、薛岳、张发奎、孙连仲、王耀武、张灵甫、黄维、商震、池峰城、李延年、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 |
7 | 湖北随枣会战(随枣县/枣阳地区) | 1939/05/01 ~05/20 | 国军参战兵力30万/ 消灭日军1.3万 | 李宗仁、汤恩伯、张自忠、李品仙、孙震 |
8 | 长沙会战 (第一次) | 1939/09/14 ~10/ | 国军参战兵力30万/ 消灭日军2万 | 薛岳、罗卓英、王耀武、关麟征、杨森、张灵甫 |
9 | 桂南会战(南宁会战) | 1939/11/13 ~1940/10/30 | 国军参战兵力20万/ 消灭日军1.5万 | 白崇禧、杜聿明、邱清泉、廖耀湘、郑洞国、陈明仁、戴安澜 |
10 | 枣宜会战(湖北枣阳、宜昌地区) | 1940/05/01 ~06/18 | 国军参战兵力38万/ 消灭日军1.1万 | 李宗仁、陈诚、张自忠(殉国)、汤恩伯、黄琪翔、孙连仲、孙震 |
11 | 豫南会战 | 1941/01/25 ~02/07 | 国军参战兵力20万/ 消灭日军9000余 | 李宗仁、汤恩伯、孙连仲、李品仙 |
12 | 上高会战(江西北部上高地区) | 1941/03/15 ~04/09 | 国军参战兵力10万/ 消灭日军1.5万 | 罗卓英、王耀武、张灵甫、韩璇 |
13 | 晋南会战(中条山之战) | 1941/05/ | 国军参战兵力20万/ 消灭日军9900 | 卫立煌、杜聿明、傅作义 |
14 | 长沙会战 (第二次) | 1941/09/ ~10/01 | 国军参战兵力37万/ 消灭日军4.8万 | 薛岳、杨森、赖传湘(殉国)、欧震、王耀武、王甲本、刘振三 |
15 | 长沙会战 (第三次) | 1941/12/23 ~1942/01/06 | 国军参战兵力30万/ 消灭日军2.8万 | 薛岳、杨森、李玉堂、方先觉、夏首勋、陈沛、孙明瑾、余程万 |
16 | 浙赣会战 | 1942/04/ ~07/28 | 国军参战兵力30万/ 消灭日军1.7万 | 顾祝同、上官云相、刘建绪、黄绍竑、汪之斌 |
17 | 鄂西会战 | 1943/05/ ~06/ | 国军参战兵力30万/ 消灭日军4000 | 陈诚、胡琏、王瓒绪、王敬久、冯治安、王甲本 |
18 | 常德会战(湖南常德地区) | 1943/11/02 ~12/ | 国军参战兵力30万/ 消灭日军1.2万 | 孙连仲、王耀武、余程万、施中诚、胡琏、池峰城、张灵甫 |
19 | 豫中会战 | 1944/04/ ~05/25/ | 国军参战兵力39万/ 消灭日军4000 | 汤恩伯、蒋鼎文、胡宗南、李家钰、何国柱、吕公良(殉国) |
20 | 衡阳会战 | 1944/05/ ~08/ | 国军参战兵力1.7万/ 消灭日军6万 | 薛岳、方先觉、周庆祥、容有略、葛先才 |
21 | 桂柳会战 | 1944/08/ ~12/10/ | 国军参战兵力20万/ 消灭日军3万余 | 白崇禧、张发奎、韦云淞、阚维雍(殉国)、孙元良 |
22 | 湘西会战(雪峰山地区) | 1945/04/ ~06/ | 国军参战兵力20万/ 消灭日军2.8万 | 王耀武、施中诚、胡琏、李天霞、廖耀湘、韩璇 |
22次大会战,全部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规军承担。每一场战役,动辄几十万兵力投入,伤亡惨重。民族存亡之际,国军将领不仅是坐在指挥部里发号施令的“将军”,也是冲锋在第一线、身先士卒、英勇战死沙场的战士,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
“22次大会战”——这是国军在抗战期间与日军进行大规模战役的总称。从淞沪到武汉,从长沙到滇西,每一场战斗都写满了牺牲与坚持。而在这其中,淞沪会战、武汉大会战和长沙会战尤为关键,它们不仅决定了抗战的走向,也深刻揭示了谁在为中华民族而战。
二、淞沪会战——血染上海滩,国军的浴血开局
1937年8月13日,上海的天空被炮火撕裂。这一天,国民政府决定主动出击,拉开了抗战全面爆发的序幕——淞沪会战。
蒋介石知道,抗战不能只是国内的事。他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决心,用鲜血唤醒国际社会的良知。为此,国军投入了75万兵力,几乎倾尽精锐,包括德械师、中央军以及地方部队,甚至空军和海军也全力参战。而日军则调集了35万兵力,装备精良,战术娴熟,双方在上海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惨烈鏖战。
这场战斗的残酷,远超人们的想象。街巷成了战场,楼房成了堡垒,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苏州河。其中感人的事迹数不胜数,最感人的莫过于“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战斗。
1937年10月底,淞沪会战已接近尾声,为掩护主力撤退,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领一个加强营,坚守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他们坚守4天4夜,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弹药用尽时,士兵依然用沙包、手榴弹拼死搏杀。因地处租界附近,战斗经过被西方记者和民众目睹,震动中外。
他们以寡敌众,用血肉之躯和必死决心,向全国和世界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抗战意志。谢晋元在日记中写道:“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魂。”他们的坚守极大的鼓舞了全国民心。他们被誉为“中国的斯巴达克斯”。
淞沪会战中,还有国军飞行员在弹尽油枯后撞向敌舰的壮烈行动,德械部队在正面冲突中几乎全军覆没,却赢得了“中华钢军”的称号。
战斗至11月,国军伤亡超过30万人,日军也付出约10万人的代价。虽然最终上海失守,但这场战役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幻想,也让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抗战意志。
淞沪会战是一场失败的胜利。它虽然没有守住上海,却守住了中国的尊严。它让国军第一次以现代化军队的姿态与日军正面交锋,也让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这是一场必须坚持到底的战争。
三、武汉大会战——泥潭之战,战略转折的代价
1938年夏天,长江中游的武汉,成了抗战的指挥中枢。这里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汇点。蒋介石把全国的希望押在这座城市上,誓言“保卫武汉,死而后已”。
这场战役从6月打到10月,整整四个月,国军投入兵力超过110万,是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会战。日军也不甘示弱,调集35万兵力,空军、海军、陆军三位一体,誓要一举摧毁武汉。
作战期间正值雨季,战场几乎可以用“泥潭”来形容。道路泥泞,补给困难,就是在这种极为困难的背景下,双方在鄂西、赣北、皖南展开拉锯战。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万家岭大捷——国军第74军、第58军在薛岳指挥下,围歼日军第106师团,歼敌万余人。这一战,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极大鼓舞了国军士气。
但胜利的代价也极其沉重。国军在武汉大会战中伤亡超过45万人,几乎是淞沪会战的1.5倍。日军也付出约10万人的代价,但他们最终还是攻占了武汉。蒋介石被迫撤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有人说武汉会战是“败中之胜”,也有人说是“战略性撤退”。但无论怎么定义,这场战役都标志着抗战的转折点。它让中国从“速胜幻想”走向“持久抗战”,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韧性与牺牲。
四、长沙会战——三次大捷,国军的荣耀时刻
长沙会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首次取得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以战迫降”的战略幻想,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抗战信心。
从1939年到1942年,中国军队在长沙地区与日军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会战,每一次都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长沙大会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族意志的体现,是中国抗战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尤其体现了国军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英勇与智慧。如果说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是抗战中的苦战,那么长沙会战就是国军的荣耀。
长沙会战共发生三次,分别在1939年、1941年和1942年。每一次,日军都来势汹汹,妄图突破中国防线,直逼西南腹地;每一次,国军都以坚韧和智慧迎战,最终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
这三场战役的灵魂人物,是国军名将薛岳。他提出了著名的“天炉战法”——诱敌深入、四面合围、集中歼灭。长沙周边的山地、河流、村庄,成了天然的“天炉”,而日军则被引入这座“炼狱”,最终被烧得焦头烂额。中国军队还与民众协力破坏湘赣、湘鄂公路及粤汉铁路等交通要道,切断了日军补给,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一次长沙会战,国军以少胜多,歼敌2万余人,成功守住长沙。
第二次会战,日军再次来犯,国军以更成熟的战术迎战,歼敌3万,蒋介石亲笔题词:“长沙胜利,振奋之源”。
第三次会战是最为辉煌的一次——令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成为同盟国中唯一取得胜利的国家,歼敌5万,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攻势。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岳麓山上的炮兵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屡建奇功。日军司令部六次迁移,六次都被重炮轰塌。当长沙城内战况危急时,岳麓山炮兵精准的打击了敌军高地(如白沙岭),迅速扭转战局,成为日军的梦魇。长沙城内,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四昼夜的血战,寸土不让,最终迫使日军北撤。
这三次胜利,不仅让长沙成为抗战的象征,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川军的表现令人动容——他们在阵地战中反复冲杀,甚至与日军展开白刃战,许多部队战至最后一人,誓死不退。
长沙会战,是中国正面战场的高光时刻。它证明了,只要战术得当、士气高昂,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击败装备精良的日军。它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抗战,不只是苦撑,还有胜利。
长沙三次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约13.9万人,共歼灭日军11万余人,极大地削弱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五、谁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中共虽然也参与了抗战,但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行动与国军相差甚远,只有两次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即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结束时,到达陕北只有两万多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又被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约4.5万人,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约1万人。各抗日根据地的自卫队、游击队总数约5万人,主要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山区打游击战。
1937年7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企图攻占太原。八路军第115师奉命开赴山西前线。1937年9月25日,在山西灵丘、平型关一带的关沟地区,115师主力埋伏在公路两侧山地,日军板垣师团的辎重部队(运输队)进入伏击圈,经过数小时激战,歼灭日军运输大队,消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衣物、粮食、军械)。
平型关战斗是太原会战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歼敌一千余人。而太原会战,仅忻口战役就打死打伤日军约两万人,创造了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
1940年时,日军在华北推行“囚笼政策”,修筑铁路、公路和据点,切断八路军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彭德怀等主张通过大规模破袭战,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因此决定以八路军为主力,部分地方武装和民兵参加。参战部队约105个团,总兵力约40余万人。战果是破坏铁路4700多公里,桥梁200余座,攻克日伪军据点2900余处,歼敌约2万余人(含日军和伪军)。八路军自身伤亡约2万人。
“百团大战”是共军最著名的战役,虽然声势浩大,但从兵力、战果、战略影响看,远不及淞沪、武汉以及长沙大会战等战役。而且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已经是抗战中期,前期的苦战几乎完全由国军承担。
整个抗战期间,共军阵亡将军仅左权一人。与大批阵亡的国军将领不同的是,左权并非战死疆场,而是在逃跑时遭日寇空袭被炸弹炸伤,死于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抗战中还得到了国际援助,如飞虎队的空中支援、驼峰航线的物资运输、滇缅公路的战略保障,但这些都与国军密切相关。美军在中国的合作对象主要是国民政府,这些援助不是凭空而来,是因为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坚守赢得了国际信任。
当然,我们不否认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作用,也不能忽略民众的广泛参与,但如果要回答“谁是中流砥柱”,那就必须看谁是最主要的抗战力量,谁承担了最沉重的作战任务,谁最有力的打击了侵略者,谁对胜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谁付出了最多的鲜血和牺牲的代价。
从战场数据、战略部署、国际评价来看,国军无疑是抗战的主力军,是真正能撑起民族希望的“中流砥柱”。
六、以史为鉴,还原真实的抗战记忆
八年抗战的历史不是一张可任人涂抹的白纸,它承载着无数人的鲜血与牺牲。八年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这段历史在中国大陆却常常被简化、被误读,甚至被有意扭曲。
我们回顾淞沪的浴血、武汉的坚守、长沙的三捷,是为了还原真相。国军在正面战场上一次次迎战日军精良的主力部队,用生命筑起了民族的防线和尊严。他们不是完美的军队,但他们是真正的抗战主力。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和平不是免费的,它是无数先烈用牺牲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战场上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国军战士,那些在战壕中倒下的士兵,也不能忘记那些在空中拼尽全力奋战的飞行员。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尊重;不是为了争论,而是为了清醒。唯有还原真实,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抗战的意义,也才能在未来的风雨中,守住属于我们的尊严与信念。
后记
八年抗战,中国到底付出了什么?谁才是这场民族存亡之战的中流砥柱?这个问题,至今仍在争论。有人说是全民皆兵,有人强调游击战的作用,也有人质疑正面战场的价值。但如果我们回到战场本身,回到那一场场血与火的大会战,或许答案就不言而喻。